首页 >> 优选问答 >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

2022-09-17 10:24:23

问题描述: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跪求好心人,别让我孤军奋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2-09-17 10:24:23

大家好,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湖心亭看雪,湖心亭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在明代,有许多文人骚客登临湖心亭,写下来诸多名句,其中清代文人郑烨的对联非常值得一提: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

2、这是一副清雅秀逸的名胜风景对联。

3、它把湖心亭这一弥漫在蒙蒙春雨中的名胜,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4、亭旁堤岸上的柳树在春风吹拂下,如波浪一样,起伏不断,和湖中的莲荷相辉映,雨后乍晴的西湖各种建筑物,在烟霞里显得格外清幽壮观。

5、莺歌蛙鸣,奏出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组成一幅瑰丽的图画。

6、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7、它将西湖湖心亭的景观描绘得活灵活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陶醉,令人向往。

8、这副对联的又一艺术特色是采用了汉字重叠出现的修辞技巧。

9、上联“曲曲层层”,把湖心亭周围的亭台楼阁,绿柳莲房,描绘得惟妙惟肖;下联用“晴晴雨雨”,把雨天、晴天出现在西湖的两种不同景色刻画得栩栩如生,富有诗情画意。

10、这副楹联比宋代苏东坡“水光潋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诗描述西湖的风景,更具体,更生动。

11、同时,对联用“曲曲层层”与“晴晴雨雨”相对,既突出表现了主题,又明显地加强了对联的节奏感,令人读来,音韵和谐,情意盎然,妙趣横生。

12、这副对联的第三个特点是文词清丽,对仗工整,平仄合律。

13、联中用一个“漫”字对一个“笼”字,一个“皆”字对一个“总”字,对得恰到好处,有异曲同工之妙,起到了画龙点睛,统概全貌的作用。

14、对联为湖光增色,使古迹生辉,令游客增添游兴,给人以美的感受的艺术效果,是名胜风景联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15、关于湖心亭,明代文人郑烨还题过一副对联: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16、自从宋代诗人苏东坡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以来,从此西湖就有了“西子湖”的美称。

17、而此联又把湖心亭比作西子泛舟湖上的扁舟,可谓佳喻巧思。

18、“雨奇晴好”,用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句意。

19、“席开水面”形容湖面如席之平广,十分形象。

20、“月白风清”用苏东坡《前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句。

21、此联富于想象,灵活清新。

22、亭中的楹联还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胡来朝作《湖心亭柱铭》: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月夜;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23、湖心亭经过文人的游历,还有这些优秀楹联的传名,湖心亭越加出名了至明末清初的时候,明代末期大文学家张岱来到了湖心亭,写下了注明篇章《湖心亭看雪》,从此湖心亭更是名扬天下!《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写道: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2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5、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6、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7、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8、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9、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30、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2、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明代晚期小品在我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33、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34、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35、”从冷冷的冬天能更加突出湖心亭的雪极其美丽。

36、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37、“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作者所居邻西湖。

38、这开头的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39、第二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0、”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41、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42、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43、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44、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4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6、”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47、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48、柳诗仅20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

49、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

50、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

51、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

52、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为映照。

53、第三句:“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54、”“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

55、“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

56、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

57、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

58、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然后,作者以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9、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0、”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

6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3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62、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63、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

64、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65、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

66、“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

67、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

68、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

69、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70、这“痕、点、芥、粒”等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

71、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

72、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73、最后一句:“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

74、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

75、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

76、“喃喃”两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77、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

78、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79、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80、《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8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出身官僚家庭,但是他一生未做官。

82、他是明代晚期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他写的这篇《湖心亭看雪》使得湖心亭更加有名了。

83、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北岸宝石山上,是著名的宝石流霞。

84、宝石山初名“石姥山”,曾称“保俶山”、“保所山”、“石甑山”、“巨石山”、“古塔山”等。

85、山体属火成岩中的凝灰岩和流纹岩,阳光映照,其色泽似翡翠玛瑙,山上奇石荟萃,有倚云石、屯霞石、凤翔石、落星石等。

86、当朝阳的红光洒在宝石山上时,小石块仿佛是熠熠闪光的宝石,备受人们喜爱,被称为“宝石流霞”。

87、在湖心亭中,还有清帝乾隆在亭上题过匾额“静观万类”,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88、岛南又有石碑,题着“虫二”两字。

89、据说这两字也是乾隆御笔,是将繁体字中的“风月”两字的外边部分去掉,取“风月无边”的意思。

90、1726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

91、在清代,湖心亭中也引来了诸多文人,其中有几幅楹联非常精妙。

92、有清代按察使金安清来湖心亭写的楹联,写道:春水绿浮珠一颗夕阳红湿地三弓联语写的是站在西湖堤上眺望湖心亭的景致。

93、上联用比喻手法,把亭比作浮在粼粼绿波上面的一颗明珠。

94、下联写湖心亭在夕阳中的景色。

95、红湿,贴切地描绘出夕阳映湖,湖亭倒影给人的视觉和触觉形象。

96、联语色彩鲜明,对仗工整,也是一个难得的佳作。

97、在湖心亭赏景,还能够看到美丽的平湖秋月景色。

98、平湖秋月也是历代文人所描摹的景色。

99、清代晚期文学家黄文中在游西湖时,就对平湖秋月的美景写下了楹联: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平湖秋月,在西湖白堤西端,明代是龙王祠,清代康熙年间改建为御书楼,并在楼前水面建平台,楼侧有“平湖秋月”碑亭,为“西湖十景之一”。

100、每至皓月当空的秋夜,“一色湖光万顷秋”,充满了诗情画意。

101、首句描写群鱼在平湖里嬉戏跳跃,好像在湖中的峰峦之中穿行。

102、然后作者忽然把笔锋从水面忽转天空,群雁在秋月下飞行鸣叫,排成人字形,好像在长天之中写字。

103、鱼跃雁飞,好一派活活泼泼的景象。

104、一个“穿”字,一个“写”字,突显出动感与生机。

105、上下联在同一位置上嵌进了“平湖”、“秋月”,与所塑造的意境浑然一体,非常妥帖自然。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