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先敬罗衣,后敬人,先敬罗衣后敬人是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只敬衣衫不敬人意谓敬重别人,只看他的穿着而不看他的为人。
2、 形容世俗的势利眼光。
3、语出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三圣继昌禅师》:“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
4、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5、”后多引作〔只敬衣衫不敬人〕。
6、元.关汉卿《蝴蝶梦》楔子:“他只敬衣衫不敬人,我言语从来无向顺”。
7、元.无名氏《?范叔》一折:“贤士,如今世上都是只敬衣衫不敬人的时节,也须穿着鲜明衣帽,打扮的齐整些才好。
8、”先敬罗衣后敬人是指讽刺别人以貌取人,以人的外表和穿着打扮来判断人。
9、罗衣是古代的衣服的称呼,上衣下裳,罗褥即短衫,罗衣就泛指衣服,这句话是说看衣敬人,说出了人的劣根性,同时讽刺了一些势力的只看外表的人。
10、先敬罗衣,后敬人跟“以貌取人”意思差不多。
11、一个人的穿着固然可以体现其品味,但一个人的内在无法用衣着去品评。
12、马克思,马克思韦伯,斯宾塞,马尔库塞,哈贝玛斯,福柯等等人的衣着并不华丽,然而他们对全人类的贡献是不可以用任何物质量化的。
13、爱因斯坦看上去不修边幅,可他对于世界的贡献是哪个穿着华丽的富翁可比的?但是换个角度外貌无论何时都很重要,这点毋庸置疑,和男人女人的外貌都是可以伴随一生的,所以注意自己的仪表,无论何时都很重要。
14、毕竟无论是谁第一眼首先注意的还是外貌衣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15、而气质就只有从言谈举止和风度礼仪来表现了,出口成脏肯定是没有气质的,口误遮拦也会令人生厌,提升气质的方法有很多,多和有风度的人在一起熏陶,多看书(不是杂志和什么小报)多开拓眼界见识,貌由心生,有气质有外貌者上佳,只有气质的也可以与之为友,引为知己。
16、先敬罗衣后敬人先说一则关于苏东坡的故事:一次,苏轼在莫干山游玩,甚是疲乏,打算休息一会儿,便走进了一座道观。
17、主事老道见苏轼衣着简朴,便冷淡地指了指椅子说:“坐!”然后,对道童喊道:“茶!”苏试坐下和老道闲聊起来。
18、从谈话中,老道发觉来客颇有才华,非一般书生, 即把他引至大殿,客气地说:“请坐!”又对道童说:“敬茶!”两人又谈了起来。
19、老道愈发感到来客知识渊博,聪慧过人,不禁问起他的姓名来。
20、这才知道此人竟是名扬四海的苏东坡。
21、于是,连忙站起作揖,把他又让进客厅,恭恭敬敬地说:“请上坐!”又对道童说:“敬香茶!”苏轼告别时,老道恳求他写字留念。
22、苏轼一笑,便挥笔题写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23、老道看罢,不觉脸上火辣辣的。
24、看完故事之后,在一笑之余你会想到什么,是不屑于红尘中的虚情假意?还是看透了俗世里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抑或是对社会尚存三六九等的愤懑?恐怕都有。
25、显然,这故事还道尽了一个千百年来存在着的民间陋习,那就是“先敬罗衣后敬人”。
26、 苏东坡的故事发生在一千年前的宋朝,从宋朝到如今,经历过多少次战争的洗礼,又经历过多少回社会变革。
27、物质文明在进步,可有些精神文明并没有多少进步。
28、尽管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也尽管有许多人明白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这种陋习还是顽强地存在着,与封建时期相比是丝毫不减。
29、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里,都会常常见到。
30、 先说生活。
31、可以说,先敬罗衣后敬人的现象在生活中是比比皆是。
32、无论是平时的人际交往,还是社会活动,甚至是男女相亲,每天都在上演着,一个故事比一个故事精彩。
33、 不妨看看身边,一个人若是衣着过于平常,在许多场合里都会招来别人的不敬;若是衣衫蓝缕,不将你赶出去已是给足了面,更别奢望别人会信任你。
34、如果你留意到这些,就会陷入到一种深深的郁闷之中,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也感叹现代文明的倒退,既觉无奈又无助。
35、若是衣着光鲜开着宝马者,那简直就是身份与实力的象征,许多人都会向你投来颇有兴趣的一瞥,将会更容易和更多的获得别人的好感,甚至由此而产生极大的信任。
36、许多骗子就是在这样的陋习氛围中炼成的,他们深谙此道,把外表装饰得貌似无所不能,再加上三寸不烂之舌,令多少人倾囊相授,又令多少女人轻易委身。
37、我们除了谴责那些骗子的无良,责怪那些被骗财骗色者脑残之处,还应怪谁?俗话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38、先敬罗衣后敬人的陋习已存在了几千年,这个社会难道不应反省吗?其实,此陋习应是与儒家的传统思想有关。
39、儒家虽主张仁义道德,其中却是充满了忠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着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40、可叹的是,这种没有多少积极意义的文化与其他积极的思想文化一起传承了下来,至今还在影响着社会。
41、当然,如果只是单纯地出于对外表的兴趣,而不影响对他人的价值判断,那倒还可以接受。
42、可糟糕的是,不少人就是带上了这样的有色眼镜,把外观的看法变成了一种价值判断,甚至成为是非判断,从而对人作出一个并不恰当的结论,那就是严重且严肃的问题了。
43、这种评判人的方式显然是愚蠢的,更是无理的。
44、其完全看不到别人的闪光之处,看不到别人的内在美,把多少真正美好的东西都给扼杀了,着实令到许多刚刚涉足社会的朴实年轻人有些“头大如斗”。
45、可悲的是,错误的价值观在不断地衍化着。
46、原先还只是敬那“罗衣”,许久许久以前就已不只是看衣着外观了,更看重其他的外在表现。
47、请注意,都是外在的表现,与看“罗衣”有“异曲同工”之妙。
48、比如吹牛拍马、谄媚奉迎……于是,不少善于投机钻营者是无所不用其极,把这些自选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49、一旦以此作为信任的前提,从而确定为赋予重任的用人标准,那可真是职场之不幸,也是文明社会之不幸,更是朴实者之大不幸。
50、受伤害的是制度,是文明,是人心。
51、这就好比一部电视剧,不论演员演得多臭多烂,有人就是喜欢看。
52、现实中的许多腐化堕落之徒或酒囊饭袋是怎么上位的,好像就是因为既有好的表演,又有好的看官之故。
53、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很是可怕惊人。
54、然而,反思只是一阵风,重蹈覆辙者还在继续,那些陋习也还在继续。
55、社会在不断进步,可陋习也在不断变化,何时才能让这个社会彻底告别丑陋,看来还需很长时间。
56、法治之法行吗?社会固然需要法治,更需要德治同步,一个人或一个社会若总是不重修德,失去了道德这个基础,那么法治的效果也不会理想,何况有些民俗陋习是法治所无能为力的,比如本文所说的。
57、要想扫除封建陋习,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首先就得大张旗鼓地谴责那些对陋习不敢说不的人,还有那些为陋习的存在而提供土壤的人,他们都是陋习之下的获利者。
58、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会拚命地捍卫,直至那一天被利益所砸昏,才会彻底停止下来。
59、上流社会有下流人:讽刺有的有钱人或有地位的人外表正人君子,实际卑鄙、龌龊、不正派先敬罗衣后敬人:讽刺别人以貌取人,以人的外表和穿着打扮来判断人。
60、先敬罗衣说的不仅仅是服装,还有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如果一个人行为举止特别没有气质和内涵,就是拿来皇帝的龙袍给他穿上,他也体现不了皇帝的威严和气势,这就是所谓的穿着龙袍也不像太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只根据服装的款式和布料去判断,佛靠金装,本来是泥巴捏的土人,涂上金身,马上变得神圣,受人香火,泥巴尚且如此,同一个人,穿着得体,五官干净,就像好人家的人,换一身褴褛破布,面容邋遢,给人的感觉就截然不同,可见仪容仪表,服装打扮的重要性,并不一定得浑身名牌,卫生,清爽,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把先敬罗衣后敬人称为女子修为艺术?要我觉得先敬罗衣后敬人这句话本身就是讽刺某些人以貌取人,以人的外表和穿着打扮来判断人。
61、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处事态度和方法!一个人的穿着固然可以体现其品味,但一个人的内在无法用衣着去品评。
62、但我不否认一个人的穿衣打扮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一个人精神面貌!所以我们把“先敬罗衣后敬人”理解为:我看你人模狗样的,但是要让我敬你,还得在我彻底了解你以后再说吧!。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