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蒹葭赏析题及答案,蒹葭赏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2、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3、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4、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5、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6、“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7、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8、原文:蒹葭【作者】无名氏 【朝代】先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0、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11、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2、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13、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14、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15、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16、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17、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8、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19、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0、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21、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22、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23、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24、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25、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26、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27、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28、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29、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30、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31、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32、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33、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34、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35、扩展资料: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很大。
36、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不可得而作。
37、《蒹葭》属于《秦风》。
38、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39、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40、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41、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4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蒹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
4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4、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45、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②。
46、(一章) 蒹葭萋萋③,白露未晞④。
47、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48、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⑤。
49、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50、(二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51、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5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53、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⑥。
54、(三章) ①蒹,荻。
55、葭,苇。
56、多隆阿曰:“荻之高者不过五六尺,苇之高者至丈余;荻茎细如蒿梗,苇之大者则如小竹;苇之中实,荻之中空,二草之别在此也。
57、” ②毛传:“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涉日溯游。
58、” ③萋萋,释文:“本亦作‘凄’。
59、”张慎仪曰:“《说文》:‘萋,草盛也。
60、”凄,雨云起也。
61、’此诗应以萋为正字。
62、”徐礅曰:“《四月》诗传:‘凄凄,凉风也。
63、’《绿衣》诗传:‘凄,寒风也。
64、’《蒹葭》当霜凝之候,凉风萧瑟,寒意凄其,既盛而将痱矣。
65、”据此,是读“萋”,可以读出景象;读“凄”,则并景中之情,或曰视觉中的感觉,亦可解得。
66、 ④毛传:“晞,干也。
67、” ⑤毛传:“湄,水赚也。
68、跻,升也。
69、”郑笺:“言其难至如升阪。
70、”按湄,《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
71、”李巡注:“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
72、”又毛传曰“水赚”者,胡承珙曰:“《说文》‘赚,崖也。
73、”崖,高边也。
74、’下文‘道阻且跻’,跻为升义,故此以‘水隒’见其高意。
75、” ⑥毛传:“涘,厓也。
76、”郑笺:“‘右’者,言其迂回也。
77、”焦琳日:“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皆因溯游逆流之故,意中觉得必是如此,无认作真有别样阻滞也。
78、”李九华曰:“《尔雅》‘小洲曰渚,小渚曰址,小沚曰坻’,皆绝小之称。
79、” 读《蒹葭》会想到吴文英《踏莎行》中的“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
80、这原是梦窗词中的警句,而此中韵致总觉得是从《蒹葭》化出。
81、然而《蒹葭》之好,后人究竟不可及。
82、 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83、”真不知是从何说起。
84、朱熹之解,稍得其意:“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
85、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86、”若赏鉴一派,说此篇则多有会心之言。
87、如陆化熙:“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
88、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
89、‘所谓’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
90、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
91、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
92、”如贺贻孙:“秋水淼茫,已传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传秋水之神矣。
93、绘秋水者不能绘百川灌河为何状,但作芦洲荻渚出没霜天烟江之间而已。
94、所谓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见,可望而不可亲。
95、目前,意中,脉脉难言,但一望蒹葭,秋波无际,露气水光,空明相击,则以为在水一方而已。
96、而一方果何在乎?溯洄、溯游而皆不可从也。
97、此其人何人哉?‘宛在’二字意想深穆,光景孤澹。
98、”“‘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皆可意会而不可言求,知其解者并在水一方,亦但付之想象可也。
99、” 《蒹葭》不是写“遇”,如《邶风·谷风》,如《卫风·氓》,如《齐风·东方之日》,而只是写一个“境”。
100、遇,一定有故事,境则不必。
101、遇多半以情节见意见情,境则以兴象见情见意。
102、就实景说,《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远逊于《汉广》。
103、就境象说,却是天长水阔,秋景无限,竟是同《汉广》一样的烟波浩渺。
104、“伊人”究竟是贤臣还是美女,都无关紧要,无论思贤臣还是思美女,这“思”都没有高尚或卑下的区别。
105、或者,这竟是一个寓言呢,正所谓“连水也是借话”。
106、戴君恩说:“溯洄、溯游,既无其事,在水一方,亦无其人。
107、诗人感时抚景,忽焉有怀,而托言于一方,以写其牢骚抑郁之意。
108、”诗人只是倔强于自己这一份思的执著,读诗者也果然觉得这执著之思是这样可珍贵。
109、若一定要为“伊人”派定身分,怕是要损掉了泰半诗思,虽然诗人之所思原是很具体的,但他既然把这“具体”化在茫茫的一片兴象中,而使它有了无限的“可能”,则我们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经有过的惟一呢。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