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不动安如山出自谁】“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事物稳固、不可动摇。这句话最早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一、
“风雨不动安如山”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意思是: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让天下的贫寒士人都能安居乐业,即使遇到风雨也能安稳如山。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后人常引用此句来形容国家、政权或某种稳定局面的坚不可摧。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出处 | 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原文句子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作者 | 杜甫(字子美) |
朝代 | 唐代 |
含义 | 形容稳固、不可动摇的状态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国家、政权、制度等的稳固性 |
三、延伸理解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民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正是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思想的体现。诗中不仅描绘了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的困境,更抒发了对天下寒士的同情与希望。
“风雨不动安如山”不仅是对理想居所的渴望,更是对和平、安定社会的呼唤。因此,这一句诗在后世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坚定信念与稳定状态的经典语句。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风雨不动安如山”虽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