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释义】“荡气回肠”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文章、音乐、情感等具有强烈感染力,能深深打动人心,令人情绪激荡、难以忘怀。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在影视、音乐等领域也常被用来描述那些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荡气回肠 |
拼音 | dàng qì huí cháng |
出处 | 出自《文心雕龙·情采》:“繁采寡辞,寓物托意,乃诗人之大观,词人之盛业。其风骨,则‘荡气回肠’;其辞采,则‘华而不艳’。” |
含义 | 形容文章、音乐或情感极为感人,使人情绪激动、回味无穷。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文学作品、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感染力强。 |
近义词 | 动人心弦、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
反义词 | 平淡无味、索然无味、枯燥乏味 |
二、使用场景与例子
“荡气回肠”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境:
1. 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描写人物情感深刻、情节动人。
- 例句:这部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真可谓荡气回肠。
2. 音乐作品:如交响乐、民歌、戏曲等,旋律动人、情感丰富。
- 例句:这首古琴曲悠扬婉转,令人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平静。
3. 影视作品:如电影、电视剧中的高潮部分,情感冲击力强。
- 例句:影片结尾那一幕,真是荡气回肠,令观众泪流满面。
4. 个人经历:形容某段人生经历令人难忘、感慨万千。
- 例句:他的人生经历堪称荡气回肠,让人肃然起敬。
三、文化意义
“荡气回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重视。古人讲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强调情感的真实与深刻。因此,“荡气回肠”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也是对人性深度的一种肯定。
在现代语境中,这一成语依然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文艺评论、媒体报道和公众演讲中,成为表达情感共鸣的重要词汇。
四、结语
“荡气回肠”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性,也反映了人们对情感体验的追求。无论是文学、音乐还是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只要能够触动人心,都可以被称为“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