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是什么意思】EDA是“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的缩写,中文译为“探索性数据分析”。它是数据科学和统计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析阶段,主要目的是在不依赖假设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初步的观察、理解和描述,以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异常值、趋势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EDA不是一种特定的算法或技术,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论。它通常在正式建模之前进行,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数据结构和特征,从而为后续的建模和分析打下基础。
EDA的核心目标:
目标 | 说明 |
发现数据模式 | 识别数据中的趋势、分布和潜在关联 |
检测异常值 | 找出数据中的异常点或错误记录 |
理解变量关系 | 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与影响 |
数据清洗准备 | 为后续建模提供干净、有效的数据 |
EDA的主要方法:
方法 | 说明 |
描述性统计 | 如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 |
可视化分析 | 如直方图、箱线图、散点图等 |
数据分组 | 按类别或数值范围分组查看分布 |
相关性分析 | 计算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
数据转换 | 如标准化、归一化、缺失值处理等 |
EDA的应用场景:
场景 | 说明 |
市场分析 | 分析用户行为、销售趋势 |
金融风控 | 识别欺诈交易、信用风险 |
医疗研究 | 探索疾病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工程优化 | 分析设备性能、故障原因 |
通过EDA,分析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数据的“故事”,为后续的建模和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它是数据科学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