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选问答 >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5-09-15 23:22:59

问题描述: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求解答求解答,第三遍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5 23:22:59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前后赤壁赋”,是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以游江、登山为线索,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悟,以及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豁达情怀。

一、

《后赤壁赋》主要描写了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文中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散文的典型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思、情感真挚。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迁于南寺,夜与子由兄弟会饮于赤壁之下。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搬到南寺居住,夜里与弟弟苏辙等人在赤壁下聚会饮酒。
月白风清,水波不兴,舟楫轻快,乘风而行。 月光皎洁,微风清爽,水面平静,船行轻快,顺风而行。
于是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于是举起酒杯邀请客人,吟诵《明月》之诗,歌唱《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不久,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与天空相接。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舟随波漂流,越过广阔的江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江水浩荡,仿佛乘风驾云,不知停在哪里;轻飘飘地像脱离尘世,羽化升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于是饮酒非常高兴,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歌词说:“用桂木做的船桨,用兰木做的船桨,划过清澈的水面,追逐流动的月光。”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夫笑着摇橹离去,唱道:“沧浪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脚。”
余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视其巢,渺然如芥。 我便整理衣襟上岸,踏过险峻的岩石,拨开茂密的草丛,坐在虎豹般的岩石上,登上盘曲的龙形山石,攀上栖息鹘鸟的巢穴,俯瞰巢穴,渺小得如同芥子。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若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去。 恰好有一只孤鹤,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黑色的裙裳,白色的衣袖,发出长长的鸣叫声,掠过我的船向西飞去。
驰骋于林中,忽见一道士,衣冠甚古,貌甚伟,问予何往。 在林中奔跑,忽然看见一位道士,衣着古朴,面貌威严,问我去哪里。
予曰:“吾上与造物者游,下与隐者为友。” 我说:“我上与天地同游,下与隐士为友。”
道士曰:“子知夫风乎?风之为物也,无形而有声,有声而无迹。” 道士说:“你知道风吗?风这种东西,无形却有声音,有声音却没有痕迹。”
予曰:“然。” 我说:“是的。”
道士曰:“风之为用也,或激而怒,或静而安,或悲而哀,或喜而乐。” 道士说:“风的作用,有时激昂而愤怒,有时安静而平和,有时悲伤而哀愁,有时喜悦而快乐。”
予曰:“然。” 我说:“是的。”
道士曰:“风虽无定,而人心有常。” 道士说:“风虽然没有固定的样子,但人心却是恒常的。”
予曰:“然。” 我说:“是的。”

三、赏析要点

内容 赏析
自然描写 苏轼通过对月色、江水、风声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情感表达 文章不仅写景,更写情,通过对自然的赞美与内心的独白,传达出对人生的感慨与超脱。
哲理思考 通过与道士的对话,引出对“风”与“心”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心境恒常的深刻理解。
语言风格 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思想内涵 表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使身处逆境,仍能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四、结语

《后赤壁赋》不仅是苏轼文学才华的体现,更是他人生哲学的浓缩。文章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时间、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它既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也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佳作,值得反复品味与研究。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