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一、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出自佛教经典《心经》,是佛学中对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概括性描述。这句话的意思是:“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也如同‘空’一样,本质无常、无自性。”
在佛教中,“空”并非指虚无,而是指一切现象没有独立、固定、永恒的本质,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强调了对心理活动(受、想、行、识)的观照,提醒修行者不要执着于这些心理现象,应以智慧看破其无常与空性,从而达到解脱。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原文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字面解释 | 受(感受)、想(思维)、行(行为)、识(意识),也都如此(如空、无常) |
核心含义 | 心理活动(感受、思维、行为、意识)本质上是空性的,不真实、不恒常 |
佛教意义 | 提醒修行者看破心理现象的虚幻,放下执着,修习智慧 |
修行指导 | 通过观察“受想行识”的无常与空性,达到解脱与觉悟 |
与“色不异空”关系 | 与“色不异空”相呼应,说明物质与精神现象都无自性 |
适用对象 | 佛教修行者、佛学研究者、对人生无常有所感悟的人 |
三、降低AI率的小建议:
- 使用口语化表达,避免过于学术化的语言。
- 增加个人理解或生活中的例子(如“我们每天的情绪变化,其实也是‘受想行识’的表现”)。
- 适当加入一些佛教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内容深度与可读性。
如需进一步扩展为文章或演讲稿,也可以继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