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可畏众口铄金是什么意思】“人言可畏,众口铄金”是一句成语,常用来形容流言蜚语的破坏力极大,足以动摇人心、毁坏事实。这句话源于古代的典故,强调了舆论的力量和语言的威力。
一、词语解释
成语 | 含义 |
人言可畏 | 指人们常说的话(尤其是负面言论)具有很大的威慑力,能对人造成心理压力或伤害。 |
众口铄金 | “铄”意为熔化,“金”指金属。原意是众人之口可以熔化金属,比喻谣言或舆论的强大影响力,能够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
这两句话组合在一起,意思是:人们的言语非常可怕,众人的议论可以像熔化的金属一样,将真相摧毁。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下》:“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意思是:众人的言论可以熔化金属,多次诽谤可以使人毁灭。
后来在《后汉书·王符传》中也有类似表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进一步强化了“舆论力量”的概念。
三、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言可畏,众口铄金”常被用来警示人们:
- 不要轻信谣言,更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 言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个错误的评价可能对一个人造成深远的伤害;
- 在面对舆论时,应保持理性判断,避免被情绪化的言论左右。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人言可畏,众口铄金 |
出处 | 《国语》《后汉书》 |
含义 | 流言蜚语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能动摇人心、扭曲事实 |
现代意义 | 警示人们理性看待舆论,避免被谣言误导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不实言论、提醒公众注意信息真实性 |
五、结语
“人言可畏,众口铄金”不仅是一种文化表达,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辨别真伪,珍惜真相,不被舆论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