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释义】“声名狼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名声极差,被人广泛指责或唾弃。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负面评价,还带有强烈的道德批判意味。
在日常生活中,“声名狼藉”多用于描述那些因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或严重失误而受到公众谴责的人。它强调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甚至可能影响其未来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声名狼藉 |
拼音 | shēng míng láng jí |
释义 | 名声极坏,被众人所唾弃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声名狼藉,不可复用。”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名誉受损,常作谓语、定语使用 |
近义词 | 声誉扫地、臭名昭著、恶名远扬 |
反义词 | 名声显赫、德高望重、誉满天下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新闻报道 | 该企业因多次违法排污,早已声名狼藉。 |
文学作品 | 他因贪污受贿,最终落得个声名狼藉的下场。 |
日常交流 | 那些不讲诚信的人,迟早会声名狼藉。 |
三、常见误解与注意事项
1. 不要误用为褒义:虽然“声名”二字看似中性,但“狼藉”表示混乱不堪,整体是贬义词。
2. 适用对象:一般用于人,也可用于组织或机构,但较少用于物品。
3. 语气强度:比“名声不好”更强烈,带有明显的道德否定色彩。
四、总结
“声名狼藉”是一个具有强烈负面含义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因为不良行为而失去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在使用时应注意场合和对象,避免误用或滥用。了解其准确含义和使用方式,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加精准地传达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