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字的读音和解释】“斛”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但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仍有使用。了解其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或相关文化背景。以下是对“斛”字的详细总结。
一、读音与基本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汉字 | 斛 |
| 拼音 | hú |
| 部首 | 斤 |
| 总笔画 | 10 |
| 五笔 | YMHY |
| 常见读音 | hú(第二声) |
| 古代用法 | 量器名;容量单位 |
二、详细解释
“斛”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主要出现在古文或历史文献中。其本义为一种古代的容量单位,常用于衡量谷物等物品的体积。
1. 作为量器
在古代,“斛”是一种盛装粮食的容器,类似于现代的“斗”。根据《汉书·律历志》记载,一斛等于十斗,而一斗又等于十升。因此,一斛约为现在的120斤左右(依不同朝代略有差异)。
2. 作为容量单位
在古代,尤其是秦汉时期,“斛”是重要的计量单位之一,广泛应用于农业、税收、贸易等领域。例如,官府征收赋税时,常以“斛”为单位计算粮食数量。
3. 在诗词中的使用
“斛”也常见于古典诗词中,如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中,用来表达对粮食、丰收或生活状态的描写。
三、现代应用与常见误读
尽管“斛”字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但在一些特定场合仍可能遇到,如:
- 古籍研究
- 文化类节目或文章
- 地名或人名中偶尔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斛”字虽然读作“hú”,但有些人可能会误读为“hù”,特别是在方言或发音习惯影响下。因此,在正式场合应以标准读音为准。
四、总结
“斛”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汉字,主要表示古代的容量单位或量器。其读音为“hú”,在古文中常用于描述粮食的计量。虽然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学习古文、研究历史或文化背景时,了解“斛”的含义仍然十分必要。
如需进一步了解与“斛”相关的古代度量衡制度,可参考《汉书·律历志》或《齐民要术》等经典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