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是一句出自《后汉书·王符传》的成语,字面意思是:如果鸟巢被倾覆了,里面的小鸟蛋还能完好无损吗?引申为:当整体遭遇灾难时,个体也难以幸免。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在大环境或系统崩溃的情况下,个人或小团体很难独善其身。
一、成语释义与来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字面意思 | 鸟巢倾覆,蛋无法保全 |
引申含义 | 整体受损,个体难逃厄运 |
使用场景 | 描述集体危机中个体无法独立生存的情景 |
二、历史背景与演变
该成语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王符在《潜夫论》中引用此语,用以批评当时社会腐败、官场黑暗,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后来,这一说法逐渐成为一种警示,提醒人们关注大局,不可只顾自身利益。
在历史上,许多朝代更替、战乱频发的时期,都曾出现“倾巢之下焉有完卵”的现象。比如明朝末年,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官员贪腐成风,最终导致整个体系崩溃,个体命运也随之改变。
三、现实意义与应用
应用领域 | 具体表现 |
政治 | 国家动荡时,民众生活受影响 |
经济 | 金融危机爆发,企业倒闭,个人失业 |
社会 | 系统性问题导致个体难以自保 |
企业 | 公司破产,员工失业,家庭陷入困境 |
在现代社会中,“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经济危机、政治风波,还是自然灾害,都会对个人和群体造成连锁反应。因此,个人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应变能力,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发展。
四、总结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更是一种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大环境的变化时,不能只考虑个人得失,而应关注整体的稳定与发展。只有在系统健康运行的前提下,个体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与保障。
总结要点 | 内容 |
核心思想 | 个体命运与整体息息相关 |
警示作用 | 提醒人们关注大局,防范风险 |
现实意义 | 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指导价值 |
应用建议 | 个人应增强风险意识,关注社会动态 |
通过理解这句成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历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也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